「我們是服務業,不是製造業。」大同集團旗下能源事業體「大同智能」董事長葉惠青說,百年大同從製造工業要轉為創新智慧能源服務型態,就從2022年為開端,大同未來將不再出售電廠,「要綠電,歡迎來找大同!」
大同集團以「工業救國」理念起家,過去不論機電重工或政府資訊系統領域,都能看到大同參與身影,如今國家正能源轉型,掌握契機,大同集結從2004年起投資太陽能矽晶圓的綠能科技、變電站、儲能、電網營運到充電樁工程資源,2022年1月,正式將能源相關業務收攏於大同永旭能源,並正式更名為「大同智能」。
葉惠青1月走馬上任,接任大同智能董事長職務,過去他曾任經濟部能源局長、政務次長及新北市經發局副局長及副市長,在公領域長期對能源政策有深入瞭解。
對於轉換身份加入民間企業,他接受《經濟日報》專訪指出,他來,是因為他知道未來能源發展方向,他能提供大同在台灣或國際能源發展願景中設定未來發展模式,更重要是他知道「大同做得到」,而大同智能今年規劃上興櫃,2024年即有上市櫃計畫。
大同未來能源事業的發展定位將是「新創型的智慧能源系統(虛擬電廠)」,這也是能源產業裡含金量最高的一塊,原因有三,因為:系統整合力高、技術整合度高,跨多元商業模式,不是任何新競爭者加入就能仿效。
而究竟什麼是葉眼中的「新創型的智慧能源系統」?葉惠青說,可以想像成一個虛擬電廠,未來電從各方來(創能/儲能/聚合商/充電樁),將是分散式電力系統,商業模式玩法也更有彈性,可以賣電、賣綠電憑證、儲能進輔助服務平台,也可以扮演電網管理營運商。
「電廠傳統商業模式是報酬分潤型,現在創能已有群募、租賃、信託等不同分潤模式。」他舉例,用電大戶依法要建置義務發電容量,5000MW用電量就需自費自建500MW電廠或儲能系統,若找大同,大同出資蓋電廠,企業負擔儲能設備,當電廠走台電躉售費率(FIT)可以參與分潤,等同少付或根本不用支付儲能費用。
「創新型態的智慧能源系統是核心,未來新的商業態樣是:能源+科技+新商業模式產生」葉惠青說,市場一直在變,商業營運模式跟每一個場域建置模式將變化多端,這也是為何他說大同智能將不是製造業,而是服務業的原因。
過去大同電力能源相關業務眾多,但散落各部門,如今統整起來整軍待發。「能源不能只看創能(蓋電站),要把軟體加進來系統整合中發揮綜效,新的科技才好導入。」葉惠青說,大同智能將會投入電力市場跟碳權市場,前者是現在進行式,後者則將看法令規範發展。
葉惠青說,大同能源將有四個角色:1.綠電開發跟經營者,2.扮演台灣電力系統穩定服務力量(儲能),3.不同場域智慧能源的加值品牌,4.產業減碳的主要碳權服務商;因此大同將經營台灣分散化數位綠電網路服務,靠綠電創能,也因此大同必須經營區域智慧電源系統。
「能源事業一定不能忽略碳權,這是一牆之隔,」葉惠青提到多數能源企業較少提到的碳權經濟,跟他過去的公領域背景有高度呼應。
「大同這4個角色是呼應台灣能源願景,可以開發多元綠能,賣電給台電也可以賣給企業,賣綠電也能提供碳權,」葉惠青透露,他跟充電樁團隊說,充電樁也能充綠電提供營運服務,要擺脫「製造業」思維。
大同2018年就投身儲能業務,包括參與台灣第一個1MWh等級永安儲能站,目前大同也是台電合格的AFC(儲能自動頻率控制)與調頻備轉服務商,目前已有5MWh儲能容量,下半年將再興建6MWh儲能系統,2023年還有44MWh規劃中,手上合計有55MWh儲能案場規劃中,而內部更設定積極目標是2025年要達300MWh儲能容量。
目前大同已經累積建置1,020個發電案場,累積豐富EPC(統包工程)經驗,總發電容量220MW,2025年期望朝1GW目標邁進,「大同會開發綠電,歡迎來找!」葉惠青要化身大同能源業務員,向外積極推銷。
而對於大同曾多次出售電力案場,未來是否有處份計畫?「現在是綠電為王!如果我把綠電賣掉,我的願景就不會實現,我們申請售電執照,我沒有綠電怎麼售?我的想法不會想到要賣,我們手上一定要有綠電」葉惠青答。